首页 资讯 正文

云菌飘香引客来

体育正文 261 0

云菌飘香引客来

云菌飘香引客来

每年6月(yuè)至9月,随着雨季到来,云南人专属的(de)“食菌季”也如约而至。与往年不同的是,今年从全国各地来昆明避暑的游客,很多人将野生菌市场列为旅行首站,开启了一场(yīchǎng)以菌香为引的奇妙之旅。

云南凭借“一山分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的(de)(de)立体气候,以及广袤的原始森林,孕育出占全球36%、中国(zhōngguó)90%的食用菌物种,堪称“菌类博物馆”。鸡枞、见手青、干巴菌……这些形态各异、风味独特的“云菌”,成为吸引八方(bāfāng)游客的“金字招牌”。

清晨(qīngchén),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薄雾,背着竹篓的(de)捡菌人早已穿梭于松林(sōnglín)之间,忙着寻找大自然馈赠的美味。他们熟悉山林的每一寸土地,知晓(zhīxiǎo)菌塘的位置,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眼力,在层层落叶下、树根旁寻找,每发现一朵野生(yěshēng)菌,都像是找到了宝藏(bǎozàng)。他们小心翼翼地用刀割断菌柄,再覆上落叶保护菌塘,这是采菌人世代相传的生存智慧。

天刚亮,这些新鲜采摘的(de)野生菌便(biàn)被送往昆明各大农贸市场和专业交易市场,随后从这些地方走向全国餐桌。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作为亚洲最大的野生菌集散地,每天(měitiān)9时左右,市场会迎来早高峰,主通道上随处可见卖力吆喝的商户(shānghù),挎着竹篮的本地商户与拖着行李箱的外地客商(kèshāng)摩肩接踵。

云南木水花野生菌(jūn)交易中心总经理成爱丽介绍,目前市场内的野生菌已达268种,日均交易量达300吨,主打(zhǔdǎ)牛肝菌、鸡枞、松茸、青头菌等(děng)“明星”品种,根据野生菌的品种、品相(pǐnxiāng)不同,售价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。

据悉,该市场年交易额已突破100亿元,高峰期单日交易量可达600余吨。目前,1200余家商户直接(zhíjiē)带动就业1万人,辐射全省23万人就业,间接影响600万人。蓬勃发展的产业还催生出洗菌工(xǐjūngōng)、菌类(jūnlèi)鉴定师等新兴(xīnxīng)职业,以及炸鸡(zhàjī)枞油手艺人、带货主播等特色岗位。

在(zài)市场的一隅,洗菌工李师傅忙着处理客户刚买的牛肝菌。他(tā)手持软毛刷,顺着菌褶纹路轻轻刷洗,动作轻柔且精准,不一会儿,沾满泥土的菌子便焕发出(chū)玉润的光泽。“洗菌是门手艺活,见手青要浸泡,鸡枞菌得用流水冲洗,稍不注意就破坏了鲜味。” 旺季时,他1天要清洗上(shàng)百斤野生菌,日均(rìjūn)收入上千元。

旁边(pángbiān),“90后”主播小婉正对着直播镜头热情推介:“家人们看过来!这朵鸡枞菌形似斗笠(dǒulì),菌柄粗壮,是品质上乘的‘火把鸡枞’。”在后台,运营小杰紧盯数据面板,根据实时流量调整直播策略,让“云菌”的鲜味(xiānwèi)随着网络(wǎngluò)飘向全国。

暮色降临,昆明街头的菌菇火锅店飘出阵阵浓香(nóngxiāng)。铜锅(tóngguō)里,鸡枞、竹荪、虎掌菌等10余种(yúzhǒng)鲜菌在鸡汤中翻滚,食客们围坐一桌,静待“三滚三沸”的倒计时。“吃(chī)菌子要讲仪式感,少煮1秒(miǎo)怕不熟,多煮1分失鲜味。”服务员一边提醒,一边熟练地为客人盛上冒着热气的菌汤。

从山林到餐桌,从采摘到交易,“云菌(jūn)”串联起云南独特的生态链与文化链。野生菌市场里(lǐ)的一次次交易,绘就了一幅幅繁忙的野生菌市井图,带动“云菌”产业链发展,让“云菌”香飘(xiāngpiāo)四海。

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:杨敏(yángmǐn)

云菌飘香引客来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